新闻动态 / News
宋少民:水泥企业发展商混 必须转变内部机制和调整利益分配
发布:2015-03-25

(来源: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北京建筑大学宋少民教授

 

       水泥行业属于国家严重产能过剩行业,新建、扩建产能已严格受限,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水泥企业为增加和巩固市场掌控能力,开始积极延伸产业链,新建、收购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积极探索砂石骨料、粉煤灰等上下游产品的综合利用,努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巩固来提高市场占有率。然而,由于混凝土行业产能过剩超过水泥行业,骨料行业的产能过剩趋势已现,高性能混凝土和精品骨料涉及不多,同质化竞争激烈,在这并购、延伸的路上布满荆棘。水泥企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这种现象?水泥产业链高端(高性能混凝土、精品骨料等)的应用前景如何?水泥企业该怎样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近日,中国水泥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建筑大学宋少民教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但是,从成本方面来看,高性能也意味着高成本,宋少民表示,我国建筑三十年来的发展模式是低成本建设模式,虽然得益不少,但也贻害无穷,这给新技术应用、工程质量、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资源和生态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建设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然而建设模式的转变要有利于上企业承担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生态和环境友好。承担责任是要有成本的,高品质原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成本高,工期长。因此,必须终止低价中标,严格管理和处罚,让低价模式走不通,负责任的企业、高品质的产品才能生存和涌现。应以高性能混凝土作为契机,拉动精品骨料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形成优质优价,展现原材料高品质带来的技术和性能优势。
       与此同时,由于混凝土行业入行门槛低、混凝土行业产能过剩超过水泥行业,骨料行业的产能过剩趋势已现,进军混凝土行业的水泥企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这种现象?宋少民认为:大浪淘沙是必然的,关键是谁有能力洗牌,谁有资格来建立新秩序,哪些企业会保留,哪些企业会发展?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企业,只要有战略眼光、注重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管理方法,水泥企业全产业链集团会得到发展和壮大,他们也是行业的希望、主力和未来。这样的企业产业结构就像一个“航母战斗群”。以混凝土车间为航母平台,以混凝土外加剂合成、砂石骨料加工、水泥及复合掺合料、新型胶凝材料开发和生产等车间为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以物流、专业的一线建设施工队伍为护卫舰,以技术研发中心为预警机和战斗机。这样的产业模式,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且稳定,一切以保障实现高性能混凝土和优质混凝土为中心目标,各个分工和责任明确,追求的是每个部分如何更好的保证中心目标的实现,不会像目前许多水泥巨头收购混凝土搅拌站那样,各自为政,多层皮、各自追求自己的目标,形不成整体合力,关键要从企业内部机制、利益分配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去年8月,住建部与工信部联合推出三大政策扶持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同时,要求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的领导,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一规定的推出对水泥企业向高端产业链(高性能混凝土、精品骨料)发展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变革。宋少民认为:这次两部委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技术指南中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第一次强调“采用优质原材料”,这对于高性能混凝土和精品骨料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优质优价的理念有了可以弘扬的理由和应用的舞台,可以率先在重点工程中推广高性能混凝土,让工程界感受高性价比、高性能的真正含义和效果。建设模式有低成本向可持续转型势在必行,产业链高端产品在建设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必将逐渐具有生存空间和发展壮大的机会。水泥企业必须向产业链延伸的泛商品混凝土产业群方向发展;必须转变内部机制和调整利益分配方法;必须将创新性新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具备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引领行业发展。
在线客服